最新消息

LUCY愛車

Honda Goldwing 18
0

綜觀Goldwing 1800的外觀,輕易地能一眼辨識出其大氣車格與非凡質感,揉入以美學概念所打造的整流罩,全車從車到尾皆符合最佳空力設定...

車壇直擊

295萬起!小改 Volvo XC90 正式發表

295萬起!小改 Volvo XC90 正式發表

演繹賽道精神!Ferrari 296 Speciale 空力、性能再進化,2,385萬起登台!

想像一下,一台中後置的 Ferrari、搭載 880 匹混合動力,並擁有量產車中,你所想像得到最為精密的空力設計,能不讓人癡狂嗎?That is 296 Speciale!當眾人在賽道上為...

更輕、更快!Lamborghini Temerario Alleggerita 抵台亮相

更輕、更快!Lamborghini Temerario Alleggerita 抵台亮相

焦點路試

BMW 840i Gran Cou
é M Sport

凌駕世俗之美

睽違20年再度現身,8-Series挾帶著最新科技含量,以及穠纖合度的修長身型,正式宣告最美豪華轎跑再度回歸,但與以往不同的是,除了經典的Coupé車型之外,包含本次試駕的...

焦點路試

Mercedes-AMG GT S

星光熠熠的後起之秀

2016/06/07 作者:李睿翔/PHOTO-李睿翔

 

繼Mercedes-Maybach子品牌首款代表車系S-Class磅礡登台後,匯聚47年來於賽道上的無數榮耀而來的Mercedes-AMG GT S,將是繼SLS AMG之後,Mercedes-AMG子品牌獨立開發的第二款車型,正式切入傳統跑車級距,憑藉從賽道崛起的經驗、輝煌於街道,重新定義性能止境!

 

 

身為全球豪華車壇龍頭,Mercedes-Benz不僅以豪華引領天下,更以性能睥睨群雄。這也是為何三芒星品牌除了齊全且完整的車系陣容以外,更另外打造以極致奢華為目標的Mercedes-Maybach與從賽道孕育而生的Mercedes-AMG兩大子品牌。身為繼SLS AMG之後,Mercedes-AMG傾全力獨立開發的第二款車型,Mercedes-AMG GT S不僅從其車名即清楚標明性能取向,更透過其所採用的前中置引擎配置、全新開發原廠代號M178的新世代4.0升V8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以特殊「Hot Unside V」安置於V8缸體夾角內空隙的渦輪配置、乾式機油槽與動態引擎腳科技,一再清楚說明AMG GT S的極致駕馭性能。

 

極短前懸搭配極長引擎蓋之後,AMG GT S更將座艙偏向後軸處,不僅成就了優異的前後47:53的車身配重,也造就了最迷人的掀背式車尾線條。

 

前葉子板設置了兩道鰭片散熱口,並嵌入V8 bi-turbo銘牌字樣。

 

尾翼能隨車速開啟,或者由駕駛者手動啟動。

 

完美曲線

源自超過40年賽道輝煌記錄,Mercedes-AMG傾力雕琢速度美學,視克服風阻壓力為第一關鍵。因此,在AMG GT S外觀造型上,有著極為流線與寬闊的車型比例,並將三芒星家族的身份印記,榮耀地烙印在車身的每處。車頭上,鑽石型水箱護罩中央有著顯眼的三芒星廠徽,下方充滿運動感的前擾流與大型進氣口,更畫龍點睛的使用亮黑色處理。隨著兩側上揚且後掠的LED頭燈的是修長且低伸的引擎蓋,而兩側葉子板上以兩道鰭片所點綴的散熱口,搭配前19吋、後20吋胎圈規格與紅色煞車卡鉗處理,構成了車側最迷人的風景。

極短前懸搭配極長引擎蓋之後,AMG GT S更將座艙偏向後軸處,不僅成就了優異的前後47:53的車身配重,也造就了最迷人的掀背式車尾線條。以水平為主的車尾線條幾何,從上而下分別為LED尾燈、整合排氣管於其中的後保桿、內藏中置式LED倒車燈與後霧燈的下擾流等。

 

採三幅式設計的AMG高性能方向盤,以多功能操作介面與DINAMICA材質包覆,將握感與操作手感更臻細緻。

 

中控台的四環出風口,除了用鍍鉻飾環裝飾外,其飾板部位也採用了碳纖維材質。

 

戰鬥座艙

為了成就內外一致的性能魅力,AMG GT S於座艙設計中再展精彩。與外觀相同的寬闊霸氣,水平展開的中控台以四個圓形鍍鉻飾環裝扮空調出風口的視覺與質感。精雕細琢的儀表板,以左右雙筒式搭配中央11.4公分的多功能TFT彩色顯示幕呈現。雙筒式儀表以銀色鍍鉻外框搭配碳纖維花紋背板,象徵質感熱血的高度整合,而刻度高達360km/h的時速表與附上AMG徽飾的轉速表,則是身手與身份的最佳表彰。採三幅式設計的AMG高性能方向盤,以多功能操作介面與DINAMICA材質包覆,將握感與操作手感更臻細緻。中控台的視覺中心,設置了8.4吋規格的多媒體顯示幕,搭配COMAND Online多媒體系統,提供強大的影音功能規格。中央鞍座設計則導入AMG Drive Unit控制面板,關於車輛性能與動態的設定,於此處分門別類的提供駕駛客製化的模式選擇。設置於觸控手寫板的控制旋鈕左側,由上至下排列整齊的按鍵,提供著包含Dynamis Select旋鈕、引擎啟動鍵、三模式ESP設定鈕與電子可調阻尼控制鍵等功能選擇,想要輕鬆巡航,還是進入賽道的戰鬥模式,只要於AMG Drive Unit控制面板上輕鬆切換。

 

由AMG性能部門精心打造的 4.0升V8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可爆發出510hp最大馬力及66.32kgm最大扭力,僅需3.8秒就可完成0-100km/h加速。

 

排檔桿座除了使用金屬外框,中央同樣使用了碳纖維飾板,旋鈕部分也使用金屬切削。

 

強植心臟

隱藏於修長引擎蓋之下、由AMG性能部門精心打造的4.0升V8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薈萃自AMG於賽道上的無數次奪冠經驗,並貫徹「One Man, One Engine」造車哲學,此具引擎採取前中置設計,置於前軸後方,並透過傳動軸連結位於後軸的變速箱,達到絕佳的車身配重外,引擎本體也有相當創新的嶄新科技。採取「Hot Inside V」設計,將渦輪配置從傳統的引擎本體外,改設置於V8缸體夾角內空隙處,有效的縮減引擎體積同時,並採取乾式機油槽設計,進一步降低車身重心,並提升側向加速度與過彎性能。而在引擎內部,汽缸壁採用專利技術的「Nanoslide Technology」奈米鍍層,搭配低摩擦力活塞環,有效降低兩者間的摩擦力,達到節省燃油與機油消耗的目的。而汽缸蓋則採用「Zirconium Alloy」鋯合金材質打造,與有更佳的耐熱與耐腐蝕特性。

除了動力系統本體外,聯結車身與動力系統的環節,也是AMG GT S著重的部分。導入動態引擎腳與變速箱腳座,可透過電腦的縝密計算,主動調整引擎相對於車身的角度,盡可能的避免動力系統受到引擎運轉程度、過彎G值等因素造成引擎晃動甚至破壞車身平衡的情形發生。如此傑出的新世代動力系統,可於AMG GT S體內爆發出510hp最大馬力,與66.32kgm最大扭力,搭配上AMG Speedshift DCT七速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系統,僅需3.8秒就可完成0-100km/h加速,極速更上看310km/h。

 

座椅採麂皮與真皮混搭,薄型化設計附有絕佳的包覆性。

 

為賽道而生

首先,進入車室前的門檻就讓筆者覺得不易進出,AMG GT S有著如同超跑一般的高門檻,雖然坐進車內沒有像超跑一樣跌入座椅上的感覺,不過駕駛座眼前的視野也算是超跑等級。上下狹窄的前擋視野,加上不細的A柱結構,可說是帶給了駕駛不少的壓迫感,然後車內的照後鏡尺寸也相當迷你,後檔風玻璃的可見範圍也極小,以及長車頭設計,一開始開著AMG GT S要駛出停車場時,筆者可是小心翼翼、戰戰兢兢。之後,雖然適應了這樣的超跑視野,不過AMG GT S的方向盤轉向也著實重手,加上油門、煞車踏板屬於偏賽道設定,前段踩下會稍有空檔,煞車踏板也是要用較重的力道對待,老實說AMG GT S這樣的設定相當不適合一般道路使用,更不用說那糟糕的路面品質遇上AMG Ride Control跑車化懸吊所帶來的強震感受。

上述講了一堆AMG GT S的缺點,但AMG GT S本來就不是為了滿足一般日常駕駛而生。從狹窄的視野來說,於賽道上,車手僅需要集中注意力於前方,鮮少時間會去觀看後方。而轉向的重手感來自於方向盤齒比、寬輪胎的觸地面積較大,這些在賽道上可是相當常見的規格與設定,能讓車手更清楚賽道路面與輪胎間的抓地力,少去那些過多的輔助機構,從方向盤的回饋就能馬上明瞭。而賽場上的高速之下,彎中的離心力與車身慣性極大,車手不太可能會有時間去輕柔的操控著油門、煞車,通常都是急踩、重踩;因此,油門、煞車踏板的回饋力道就必須設定較重,避免車手因激烈操駕產生失誤。最後,AMG Ride Control跑車化懸吊系統無庸置疑於賽道上會有絕對的幫助,因為沒有人會希望在賽道上產生不必要的車身側傾,以及重心轉移時,車輛產生的轉向過度與不足。最後,如果說能駕駛著AMG GT S於賽道上奔馳,那肯定會獲得更好的試駕體驗,於一般道路的話,雖然行路品質會大打折扣,但就以搶眼的吸睛度來說,AMG GT S確實有不輸給擁有鷗翼SLS AMG的實力。

 

於後軸避震塔頂端也配置了碳纖維拉桿,增加過彎時的車身剛性。

 


Mercedes-AMG GT S

價格

796萬

引擎形式

3982c.c. V8 bi-turbo

最大馬力

510hp/6250rpm

最大扭力

66.32kgm/1750-4750rpm

變速系統

AMG Speedshift DCT七速自手排 

驅動方式

前中置引擎/後輪驅動

尺寸

4546×1939×1288mm

軸距

2630mm

車重

1645kg

配胎

前265/35 R19;後295/30 R20

0-100km/h

3.8 sec

極速 310km/h

 

 

 

Top